传承红色基因 坚守初心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开展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研修

2021-06-28

踏入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步入各盟市博物馆,了解内蒙古各民族民俗文化;走进街道社区,访谈老干部、老党员;参观包钢集团,走访兴安盟满族屯牧民,拜访陈巴尔虎旗多民族大家庭……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我院全体思政课教师走出课本、走出教室,深入内蒙古各盟市进行田野调查,采取参观学习、缅怀先烈、走访调研、入户访谈等形式,共同完成了一堂行走的红色思政大课。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更加全面了解和认识内蒙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赴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红色文化场馆及社区、牧区开展实践研修。此次研修共有20位教师参加,分五个小组,以内蒙古各盟市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同时组织研修所在地的会计金融系、餐饮食品系同学开展现场授课、师生研讨,利用假期为同学们讲授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乌兰浩特、海拉尔、满洲里,内蒙古从西到东各地革命文化场馆、博物馆、街道社区、田间地头、牧民家……都留下了老师们参观调研的足迹。

追忆青城革命故事

6月8日至9日,呼和浩特市小组的11位教师走进当地红色文化场馆,重温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感受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6月8日上午,老师们来到乌兰夫同志纪念馆。在这里,老师们跟随着讲解员,通过馆藏文物、历史照片、绘画、文献等,了解了乌兰夫同志追求真理、投身革命、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生平事迹。

 

 

 

6月8日下午,老师们参观了呼和浩特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中共党史展,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艰难曲折、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发展历程,大家被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老一辈革命家坚韧不拔、奋勇前进的精神深深触动。

6月9日上午,老师们来到多松年烈士故居,深切缅怀多松年同志。在这里,来自会计系2020级本科班的康晓洁同学,深情为大家讲述了这位被称为是“草原劲松”的多松年同志短暂而又光辉的22岁的生命历程。

 

 

参观包头钢铁集团

6月10日,包头市小组的4位教师及学生代表赴包头钢铁集团参观学习。

 

 

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了见证了包钢生产建设辉煌时期为源源不断地运输钢轨立下汗马功劳的蒸汽火车头陈列处,包钢老工人马富生为大家深情地介绍了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

在了解了包钢建设的艰辛历程后,师生参观了包钢技术中心,通过讲解认识到钢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工业品,深刻领悟到钢铁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了轨梁厂的热轧车间,大家看到火红的钢坯几经轧制,最后成卷入库,不禁对包钢工业生产的火热场景表示赞叹。来自会计系2020级会计本科班的范裕同学是土生土长的包头人,他非常骄傲地为大家介绍了包钢产出草原上第一炉铁水的峥嵘岁月,及目前包头钢铁集团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光荣事迹。

 

 

走进红色兴安

6月15日至17日,乌兰浩特小组的7位教师走进红色兴安盟开展实践研修。

6月15日下午,大家首先来到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学习,与该校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了交流研讨,重点就如何讲好内蒙古红色文化故事、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将革命老区历史融入思政育人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6月16日上午,老师们和学生代表一起走进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和乌兰夫办公旧址,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革命先辈的画像、一段段讲述红色故事的史料,重温了内蒙古地区革命斗争史。从小在乌兰浩特长大的来自会计系2020级本科班的魏禄远同学,带领大家参观,并深情讲述了70多年前,我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建立的曲折历程。师生了解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封建统治,为建立新生人民政权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被革命先烈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深深感动。

 

 

 

 

6月16日下午,老师们走进乌兰浩特市红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年近70岁的老干部、老党员及社区工作人员,围绕着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交流座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几位老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党员活动,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教育年轻人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为2名党员老同志赠送了《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

6月17日上午,老师们前往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在包艳芳乡长带领下来到满都拉图嘎查村的两位牧民家里,详细了解牲畜饲养等生产情况以及家庭收入、子女上学等生活情况。国家对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科学饲养管理指导等政策,有效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草原增绿相统一。老师们看到了牧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也感受到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休戚与共、水乳交融、和衷共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

 

 

 

6月17日下午,老师们来到了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1946年,兴安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诞生,从此,红色星火燎向科尔沁草原大地。通过参观,老师们深情缅怀了为这片热土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过的革命先烈,读懂了一代代兴安人对红色基因的血脉传承。

感受呼伦贝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典范

6月18日至22日,呼伦贝尔小组的9名教师在海拉尔、满洲里及其周边的红色文化场馆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研修活动。

6月18日,老师们参观了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了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英勇抗战的大无畏精神。随后参观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感受了在呼伦贝尔地区共同生活着的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

 

 

6月19日,老师们前往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走近夏民山一家,听夏大叔讲述夏家的故事,感受良好的家风以及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氛围。这个由汉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6个民族50口人组成的大家庭,生动诠释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6月20日,在鄂温克自治旗参观鄂温克博物馆后,老师们深入当地牧区,走访牧民,调查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

 

 

 

6月21日,老师们前往满洲里,参观了苏联红军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重温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那段难忘的历史,缅怀为世界和平付出生命、长眠于中国的苏联红军烈士。

 

 

 

6月22日,老师们参观了满洲里红色展览馆、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集中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和领导者为建党建国、抗击外来侵略以及与共产国际、前苏联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的国际秘密交通线原貌。作为中国革命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条秘密交通线,这里见证了李大钊、陈独秀、刘少奇、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赴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强与共产国际联系,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足迹,也见证了中共“六大”、二战期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以及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等重要历史事件。在这里,老师们怀着敬畏之情,参观了解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寻求革命真理、拯救中华民族、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程。

参观集宁战役纪念馆

6月25日,乌兰察布小组的4位教师和学生代表来到集宁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

集宁是解放战争时期原绥远地区争夺最为激烈、战役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集宁战役纪念馆位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老虎山生态公园内,馆内陈列包括“抗战胜利”“光复集宁”“集宁争夺战”“大同集宁战役”“解放集宁”等8个部分。通过参观珍贵文物、照片、复制品和艺术作品在内的各类展品,使师生深入了解了中国革命史中集宁战役的全貌,也进一步学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史。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精心组织设计了本次实践研修活动,旨在激励思政课教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充分运用党史故事尤其是内蒙古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老师们纷纷表示本次实践研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安排细致,将革命传统教育、内蒙古红色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师生现场教学互动融为一体,让大家在学、思、观、讲、忆中加深对内蒙古革命历史的学习。大家也表示,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积极主动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呵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把实践研修的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和素材,讲好党史故事,讲好内蒙古的红色文化,让思政课堂更有吸引力,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Baidu
sogou